栏目分类
1984年9月的一天,位于湖北省的某空降兵部队驻地的大门口,突然出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农模样的人。
他头发花白,皮肤黢黑,脸上布满了刀刻一般的皱纹,身上穿着一件已经洗得褪色的老式军服,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,那是长期干农活留下的印记。
他在部队大门口良久地徘徊,似乎在犹豫着要不要进去。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岗哨的注意,其中一个哨兵走了过来。
“老大爷,这里是军事禁地,如果没有什么事,麻烦您尽快离开。”
哨兵见他年纪大了,把话说得很客气。
老农正了正衣襟,说道:
“同志,我找一下你们首长。”
哨兵感觉有些诧异,心想难道他认识军部的首长?便问道:
展开剩余94%“找首长需要县级以上的介绍信,还得有人接应,请问您是什么人?”
“我叫柴云振,你们首长肯定知道。”
柴云振?哨兵心里犯起了嘀咕,感觉这个名字有点耳熟,他不敢怠慢,连忙打电话向军部作了汇报。
不多时,军部的领导快步走了出来,一见到柴云振,立即迎上前握住他的手,眼含热泪、声音颤抖地说道:
“想不到您真的还活着……”
那么,这位名叫柴云振的老农是何许人也?部队首长见到他为何如此激动?他来到部队又是因为什么事?
这其中的缘由,还得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战争说起……
屡立战功
岳池县,是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城。
1926年,柴云振出生于这里的一个贫农家庭,由于家境实在困难,他没上几天学便不得不辍学了。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柴云振12岁起便给地主家做长工,每天忍饥挨饿不说,还要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。苛刻的地主对他更是横挑眉毛竖挑眼,干活稍有一点不如意,就换来一顿责骂。
但为了维持生计,柴云振只能选择忍气吞声。自幼即饱尝辛酸和屈辱的他,痛恨世道的黑暗和不公,也在心里埋下了反抗压迫、从军报国的火种。
1948年,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临进行之际,柴云振毅然决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为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之后,他被编入第二野战军十五军45师,尽管是一名初上战场的新兵,但柴云振表现得格外英勇。在渡江战役中,他所在的连队作为先遣队,承担着为全军开路、扫清前敌障碍的重任。
当时,身为机枪手的柴云振义无反顾,冲在了队伍的最前列,大部队成功渡江后,在登陆作战时却遇到了阻碍。
原来,在敌人的前沿阵地上,还隐藏着一个地下暗堡,里面架设的机枪大炮,正向我军疯狂地吐着火舌。
看着冲锋的战友们不断伤亡,柴云振热血上涌、义愤填膺,他冒着枪林弹雨,悄悄地匍匐前进,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暗堡跟前,随后找到一处制高点架起机枪,将暗堡里的敌人全部消灭,为部队的突进扫除了最大的障碍。
在这一战中,柴云振和战友们还缴获了三挺重机枪和很多弹药,他因此荣立个人二等功,成了渡江作战英雄。
渡江战役胜利后,为了全国解放大局,按照军委统一部署,十五军划归四野指挥,柴云振跟随大部队在秦基伟的率领下,转战华中、华南及西南地区,追击歼灭国民党部队的残余势力。
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,柴云振作战勇猛,多次立下战功,因为表现优异,他于194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被逐步提升为副班长、班长。
全国解放后,为了响应国家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号召,十五军广大将士征尘未洗,火速奔赴千里之外的朝鲜战场。
在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中,柴云振和战友们士气高昂,一起唱着革命歌曲,跨过了鸭绿江,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大地……
孤胆英雄
到达前线后,柴云振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种种惨象,心中更增添了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激愤之情,他带领着全班战士,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。
1951年5月,柴云振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上级命令,要求他们在朝鲜江原道的朴达峰一带修筑防御工事,全力阻击北上的敌军,以掩护大部队的战略转移。
为了冲破阻拦,以追击我军的主力部队,敌军投入了优势的机械化部队,将朴达峰重重围困,并集中飞机、坦克、大炮的火力,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。
战斗的惨烈程度已经超乎了今人的想象,本来山势陡峭的朴达峰,几乎被夷为了一块平地,山上的草木全部被烧焦,阵地上到处弥漫着血色的硝烟。
由于敌我装备的巨大差距,当战斗进行到第六天的时候,敌人已经攻占了我军前沿阵地的两个山头,如不及时采取反击,将会陷入全线失守的危险境地。
在这种危急关头,十五军45师3营营长武尚志,给八连7班班长柴云振下达了作战命令,要求他率部夺回前沿阵地,堵住敌人的疯狂攻势。
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
临危受命的柴云振向营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铿锵有力地说道。他深知这一任务的危险性和艰巨性,但为了夺回我军阵地,不负上级重托,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。
随后,他将班里仅剩的5名战士分成了两个战斗小组,利用有利的地形掩护,避开敌人密集的火力,向前方一侧的无名高地展开了突袭。
正忙于修整工事的敌人,绝不会想到我军竟会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,柴云振率部趁机摸上阵地,一阵机关枪扫射过后,几名敌人瞬间倒地。
毫无防备的敌军阵脚大乱,纷纷向后逃窜,柴云振带领全班战士越战越勇,一鼓作气接连拿下了两个山头。
但敌人溃退到了另一处更高的山头,那里正是敌军的指挥所。为了展开报复,敌人将雨点般的炮弹倾泻到了我军阵地上,到处是一片血山火海。
如果不能及时拿下这个高地,将会大大增加我军的伤亡风险,已经夺回的阵地也很可能会得而复失。久经沙场的柴云振当机立断,决定趁乱攻占这一块山头,打掉敌军的前线指挥中枢。
此时,柴云振的身边只剩下了3名战士,且都负了伤。面对不时呼啸而过的炮弹,柴云振瞪着血红的眼睛,用手指向不远处的敌军指挥所,大声对战士们说道:
“我去拔掉这颗钉子,你们火力掩护!”
还没等战士们反应过来,柴云振便冒着敌军的炮火,向前方的高地爬去。
在战场上孤身一人,突入重围,谁都明白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,此时的柴云振已然把生死置之于度外,为了战斗的胜利,他誓要做一回“孤胆英雄”。
靠近敌军指挥所后,柴云振迅速站起身,举枪向乱作一团的敌人扫射过去。这时,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,正叽里呱啦对电话里说着什么,擒贼先擒王,柴云振果断瞄准射击,敌军指挥官应声倒地。
随后,如梦方醒的敌人向孤军奋战的柴云振猛扑了过来。激战之中,他的子弹打光了,手榴弹扔光了,面对凶残的敌人,他明白以身殉国的时刻到了。
他大吼一声,冲到离他最近的一名敌人面前,与对方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。由于对方人高马大,柴云振瘦弱单薄,加上已经断粮数日,精疲力尽的他被敌人按在地上,死死地掐住了脖子。
在绝境中,柴云振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,他拼尽全力将敌人推开,但对方转身捡起一块大石头,重重地砸向他的头部。
柴云振瞬间感到天旋地转,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。他强忍着剧痛,用尽最后的力气挖向敌人的眼睛,敌人惨叫一声丢掉了石头。与此同时,他感到右手一阵钻心的疼痛,他的一节手指被敌人咬断了……
之后,身负重伤的柴云振昏死了过去,此时3营已经撤离了阵地,但及时赶到的援军发现了他,并将他送到了战地医院。
等他苏醒时,已经是几天以后了,这时他已经躺在了内蒙古包头的一家军队医院里。由于伤势过重,战地医院无力治疗,所以不得不将他送回到国内医治。
毅然归隐
在朴达峰阻击战中,柴云振率全班战士,接连攻克三个敌占山头,歼敌二百多人,还捣毁了敌军指挥所,保卫了我军前线指挥部及后方医院的安全,也为我主力部队的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战斗结束后,彭德怀司令员亲自给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发了感谢电。
1952年,志愿军政治部发布第一号命令,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、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,他所在的连队被评为“特功八连”,成为了英雄部队。
然而,在庆功大会上,却始终不见柴云振的踪影,志愿军总部颁发给他的英雄勋章也无人领取。十五军后来在打扫战场时,并未发现他的遗体,只好认定“失踪”。朝鲜方面则认为他已牺牲,在军事博物馆里挂起了他的“英雄遗像”,他的英雄事迹还被编入了朝鲜的语文课本。
此时,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后,柴云振身上的伤势有所好转,但头部、腰部等多达24处的伤疤,包括已经断裂的手指,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。
那时候,通信条件还不发达,在辗转回国治疗的过程中,柴云振失去了和十五军的联络。实际上,只要他说出部队的番号,有关方面肯定会帮助他找到老部队,迎接他的必将是荣誉和鲜花。
但柴云振并没有这么做,作为残疾军人,他不愿再给国家和部队增加负担。于是,他带着1千斤大米票证的“复员费”,以及伤残革命军人证明,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四川岳池的老家。
回乡后的柴云振如少年时代那样,继续当起了农民。不同于旧社会,此时的人民已经当家做主,他带着满腔热情和干劲,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去。
乡亲们只知道他参军打过仗,谁也不知道他曾在战场上立下过卓越功勋,生性低调的柴云振也从不对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。
由于为人公道正派,工作积极负责,柴云振先后担任过村大队长等职,在这些平凡的基层工作岗位上,他任劳任怨、辛勤奉献,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路。
抗美援朝结束以后,志愿军在整理表彰名单时,又曾经寻找过柴云振的下落,但由于十五军回国后历经了多次改编,当年的征兵资料又很不完善,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任何关于他去向的线索。
英雄荣归
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解放军总政治部要编写《英雄传记》,指定要为柴云振立传。史书的编写是严谨的,但柴云振是生是死,却一直没有定论。
为此,曾任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十分重视,专门发出了指示:
“只要还有一线希望,就一定要找到英雄柴云振。”
随后,部队方面专门成立了寻访小组,曾任十五军宣传处长的李天恩,担负起了寻人的重任。
在没有网络的年代,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位已经“失联”30多年的老兵,难度可想而知。而李天恩等人除了知道柴云振的名字外,关于他的籍贯、家庭等详细信息一概不知,更增添了寻人的困难。
经过商议后,李天恩决定以寻访小组的名义,按照十五军当年的行军路线,向沿途的各地民政部门发函,请求他们协助寻找柴云振。
不久后,山西阳泉的一位老兵写来了信,说他曾在战场上给受伤的柴云振包扎过,依稀记得他是四川口音。
根据这一关键信息,查找范围被缩小在四川一带,但这还不够精确,李天恩决定在《四川日报》上刊登寻人启事。
其中特别提道:“请柴云振看到消息后,回老部队,有人找。”
巧合的是,柴云振的儿子翻阅报纸时,偶然看到了这篇寻人启事,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父亲。
在家人的一再追问下,柴云振最终才吐露了当年在战场上的生死往事,子女们谁都不敢相信,朴实无华的父亲,竟然是曾经为国立过大功的英雄人物。
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,柴云振才勉强同意回老部队看看。经过打听后,他得知原十五军已改编为空降兵某部,经过一番辗转后,他终于来到了位于湖北的部队驻地。
于是,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,部队首长紧握着柴云振那双长满老茧的手,激动不已地说道:
“没想到您真的还活着,这么多年了,能找到您真的太不容易了!”
秦基伟将军
眼前老农模样的柴云振,右手食指断了一截,头顶布满了伤疤,无声地印证了当年那场战斗的惨烈。
柴云振也很激动,虽然老部队已经不复存在,但军营的火热氛围又让他回想起了那段峥嵘岁月,他泣不成声地说:
“终于回家了,回家了!”
随后,部队专门为他补开了庆功会,并邀请他到驻地参观,战士们还为他举行了跳伞表演,柴云振真的就像回到了自己的“娘家”一样。
离开老部队时,首长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,柴云振如此回答道:
“我那一个班的战友都牺牲了,只有我活在世上,我应该代他们做点事,对组织上我没有任何要求。”
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,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对这位老兵肃然起敬。
得知柴云振已被找到的消息后,金日成亲自发电报邀请他前往朝鲜访问。在志愿军入朝作战35周年之际,柴云振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,再度踏上了朝鲜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热土。
访问期间,金日成两次接见柴云振,并为他颁发了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”,他不胜感慨地说道:
“找到柴云振,历史应该改写过来,柴云振不是烈士,是活着的英雄。”
之后,柴云振在参观朝鲜军事博物馆时,看到了墙上悬挂的自己的“遗像”,他表示自己还活着,想把这幅画像带回去,留做纪念。
征得朝方同意后,柴云振亲手把这幅画像揭了下来,带回国保存在了自己家里。
朝鲜方面为柴云振绘制的画像
载誉归来后,柴云振所到之处,都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,人们用鲜花和掌声,表达着对这位英雄发自内心的崇敬。
回乡后,部队方面为他落实了优抚政策,但柴云振仍然像30多年前一样,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。
2018年,英雄老兵柴云振以93岁的高龄安详离世。
结语
柴云振的一生,是平凡而又光荣的。在战场上,他舍身忘死、英勇杀敌,为保家卫国付出了自己的热血青春,全身也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。
回国后,他淡泊名利,回到故乡隐姓埋名,甘于平淡、默默奉献,从不因为自己的功臣身份向组织上伸过手,一直坚持自力更生地生活,这种淳朴赤诚的家国情怀,令人为之震撼。
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柴云振式的英雄,才有了我们如今岁月静好的生活。到任何时候,都不能忘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,他们崇高的牺牲和奉献精神,值得一个民族永远铭记和传承。
#图文万粉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4/12/221984年,一老农找部队被哨兵阻拦,首长得知后惊呼:您还活着